9月21日,阳光透过清晨的薄雾,洒在隆德县好水川的蘑菇种植基地上,一栋栋大棚如同丰收的堡垒。大棚里,整齐排列的菌棒间,圆茸茸的蘑菇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中茁壮成长。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碌地采摘着,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
“采下的蘑菇经过包装后会立即冷藏保鲜,这样可以延长销售周期。”在蘑菇保鲜、冷藏现场,国家电网宁夏电力(隆德)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黄升、马忠星正对蘑菇冷藏库智能温控设备进行日常检查,确保用电安全。
供电职工帮助采摘菌菇。
好水川,东依六盘山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蘑菇种植的理想之地。今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隆德县好水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进6家菌菇种植企业,打造了集菌棒栽培、菌菇种植和销售为一体的菌菇种植示范基地。
蘑菇种植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温度、湿度和光照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而电力,正是调控这些条件的关键。国网隆德县供电公司主动作为,投资110万元,新建增容配变3台600千伏安,新增电杆52基,新建0.4千伏线路2.6公里,安装计量表箱16套。
得益于电力支撑,好水川的菌菇种植基地已经全部实现了电气化控制。智能温控系统、自动化灌溉系统等现代化设备的运用,使得对菌菇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成为可能,提高了菌菇的产量和品质,蘑菇远销安徽、河南、陕西等全国各地。
供电职工帮助采摘菌菇。
“有优质的电力做保障,我们发展蘑菇产业后劲更足。”好水乡三星五组蘑菇种植基地负责人梁吉新说,自从申请用电后,杨河乡供电所就跟班服务,从现场勘查线路,到栽杆架线,再到架设变压器通电,比原计划提前10天时间通电,为蘑菇种植基地早日投产赢得了时间。
“我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在蘑菇棚里摆菌棒、摘蘑菇、装筐,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顾家挣钱两不误。”村民武英英说。好水川蘑菇种植基地吸引好水、杨河两个乡6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年收益1.8万元。
走进泾源县泾河源镇白面村林下菌菇基地,一个个菌袋散布在山林间,村民们忙着采菇、分选、装筐,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收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自从基地第一茬菌菇开始采摘以来,已经是第四茬了,每天能挣100元。”正在采摘菌菇的村民冶香艳开心地说。
采摘的新鲜菌菇,被装车运往就近的收购点,统一入库冷藏。“冷库是供电公司帮助建成的,自5月投入运行以来,可储存香菇20万公斤。”宁夏鑫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员吴红斌介绍,每天收购60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11元左右,全部发往广东、上海等地。
就在泾源县菌菇产业进入收购销售旺季时,位于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的长城塬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也进入收获季节。“我是种植菌菇比较早,经过多年技术积累,菌菇产业的收入越来越好。”长城塬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园区生产技术负责人祁登荣说。
2010年,长城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建成。长城村刚开始试验建设食用菌大棚,祁登荣便成了技术指导人。“这里日照时间长,原料丰富,适合生产食用菌。发展菌菇产业,电力发挥了巨大作用。”祁登荣说,菌菇生长的温度和湿度全部通过电力来实现。
菌菇大棚。
“基地建设100多座食用菌控制温室,购置配套控温控湿设备324套,预计增加电力负荷3000千瓦。”国网彭阳供电公司现场了解生产所需后,组织职工为基地新增两台4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10千伏真空开关,新架设10千伏电缆线路300米,保障基地用电。
现在,每个大棚外都有一个大功率的电脑控制箱,电力支持的温控配套技术使基地实现了全年化生产,菌菇生长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温室大棚较无电力设备时增产50%,每个大棚年产值达到34万多元。”祁登荣说。
经过发展,长城塬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已建成标准化温室大棚256个,无菌生产线2条,日产菌菇15吨,并注册了“六盘山珍”食用菌商标,年产值7500万元。基地还为15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
如今,电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和“助推器”,不仅为菌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支持,更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夏日报客户端》 9月23日